道德信任:现代高职教育的典型性缺失
综论 - 新思维


  陈云涛

  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看,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罗素(Denise M.Rousseau)提出的广义信任定义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即“信任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上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它与人的某种行为(如合作)或某种选择(如冒险)具有一定的因果性。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人们要交往、知识要传承、社会要发展,都离不开信任。

  毋庸置疑,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同样需要信任的维系。信任,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度量,在其本质上,是主体对不确定状态的一种期望。很难想象,在没有信任的空气中,在处处设防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可以达成知识的传递、心灵的交融进而实现教育的自身目标。本文所说的信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而是脱离经验领域的道德信任。(详见附件)(信息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0期)

附件:
文件文件大小
下载此文件 (zyjsjy-00700-201230-065-067.pdf)zyjsjy-00700-201230-065-067.pdf928 Kb